冶金厂劳模
1960年,冶金厂开工典礼
扬州冶金机械厂大门
这几日,扬州市东南地块老冶金厂江阳路沿路打造成的小型广场“也今场”开放,路边摆放的老生产设备,勾起了不少路过扬州人的记忆。巧合,一市民前不久在地摊上,淘到了一组1960年到1980年扬州冶金厂的老照片,宛如该厂工业发展的缩影照。
少见
淘到21张老冶金厂照片
最近,路过江阳路老冶金厂附近路段时,不少市民发现,原来的厂区一部分,打造成了小型广场“也今场”开放,其中摆在路边的两台该厂陈旧设备,更是勾起部分市民对老冶金厂的回忆。
市民郑先生近日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组冶金厂的老照片,跨度从1960年到1980年,“见证”了老冶金厂的发展。
通过郑先生提供的老照片,记者发现,照片中冶金厂筹办初期的开工典礼场景,有厂房建设、厂区风貌的记录,更有操作车间生产的镜头。此外,还有劳动模范以及先进集体表彰等镜头,21张宛如冶金厂的发展“缩影”。
记者将老照片展示给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看,市民张先生说,他是冶金厂繁盛时期到这片居住的,估计这组老照片很多人没见过,厂区大门的照片,他印象很深,勾起了他的记忆。
讲述
曾雇车采购年货分发职工
“1960年筹建,我1961年进厂,1962年就投产了。”昨日,记者找到今年86岁的施仕周,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,也曾担任过扬州冶金机械厂党委书记、厂长,他看到老照片后感慨地说,当年的冶金厂在扬州很辉煌。
施仕周回忆,一开始,冶金机械厂只能简单生产链条等配件,后来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,更新设备发展生产力,员工从当初的7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(包括退休人员在内),利润也是逐年增长,到了1989年,更是利税大户。
“我做负责人时,正是冶金厂飞速发展的时候。”施仕周说,当时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很强,到扬州其他地方,只要提是冶金厂的工人,周边就会投来羡慕的眼神。
当年员工们印象最深的是,过年时,家里的蔬菜等都不用买,厂里会雇车到山东、安徽等地采购,然后分发给他们,鸡鸭鱼肉蔬菜都有,足够他们吃一个春节的。
居民
它是东南片区工业记忆的见证
一组珍贵的老照片,见证了冶金厂的发展点滴。在施仕周家中,他也存了一部分照片,有他在大会上发言的镜头,也有一些是集体合影。
“你这组老照片,有一些我都找不到。”施仕周说,这组老照片中关于生产车间等镜头,很少被拍过,有些设备现在早已无实物,照片则是最好的物证。
曾在冶金厂工作过十几年的沈瑞明,今年76岁,1975年从江西调至冶金厂,见证了冶金厂的发展。
“几千人的年货,都是一车车地拉至厂里。”沈瑞明说,冶金厂不仅承载了他们这些来自外地新扬州人的记忆,也承载了老扬州人的记忆,周边居民对冶金厂的感情很深。
文峰街道居民陈先生称,他算半个文峰人,老婆是老文峰大队的,听长辈们说,冶金厂辉煌的时候,给周边居民也带来不少福利。
“厂里把一个大队的蔬菜都包下来,省得村民卖了。”陈先生说,种菜村民的销路不用愁,家家户户都会种不少菜。
声音
能留下部分印记值得借鉴
“原来的厂区正在开发,保留了部分老厂房。”陈先生说,保留的部分正是目前开放的“也今场”,部分建筑仍能看到原厂房的影子。
“能有一部分当年的‘肌理’延续下来,将工业记忆保存下来,是一件好事。”施仕周说,冶金厂只是一个代表,周边还有一些富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老厂房,不一定要全拆了,可以适当留下一点,作为工业发展历史展览和见证,冶金厂能留下部分就值得借鉴。
记者了解到,留下的旧厂房当初的规划就是要以全新设计理念,赋予其新的外部形象与内部空间,依托周边教育资源、引入新型商业资源,打造一个文化与潮流并重的文化艺术综合体。
“城市的发展,需要留下一点记忆。”沈瑞明说,扬州这些年城区发展得很快,门前的江阳路快速化改造就是个见证,相信东南片区的崛起,也会令曾经辉煌过的工业印记成为一张靓丽的工业文化名片。
记者 孟俭